MENU

新闻动态

《变革时代: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及投资洞察蓝皮书》——广汽资本、广发证券联合发布

2023-04-27
 4月26日,广汽资本与广发证券联合重磅发布《变革时代: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及投资洞察蓝皮书》(简称“《蓝皮书》”)。广汽资本是深耕汽车产业的汽车产业投资机构,广发证券是国内首批综合类券商。双方从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10年发展终局出发,对当下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洞察进行系统梳理,联手发布《蓝皮书》,重点分享了产业整体趋势,以及在新趋势下能源生态、新能源电池、车规级半导体、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和共享化6大领域的趋势和投资研判,投资洞察由广汽资本单独负责。

图片

图片

      本文对《蓝皮书》内容进行了精选刊登。

01
 趋势



核心观点:

  • 自主品牌具有技术领先、产品定位精准和快速迭代的优势,将在电动智能领域持续领先 

  • 自主品牌崛起带动中国零部件行业崛起,供应链走向自主可控并有望持续领先。

  • 技术领先和商业模式创新打破车企盈利天花板,研发和产品定义重要性提升,新使用模式和未来移动出行延展价值链。



图片


      2022年,自主品牌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优异表现,在乘用车市场中市占率已经达到47.2%,2023年预计将突破50%,实现对外资车企的反超。在新能源乘用车这一市场中,自主品牌份额更是达到了79.9%,领先优势明显。

      我们认为,
技术领先、产品精准定位和快速迭代,推动自主品牌在电动智能领域保持领先,且领先优势有望继续扩大。


      技术方面,自主品牌车企在电动智能技术领域先发优势明显,技术水平支撑下的产品力显著领先,同时供应链上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技术、成本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已经开始显现。产品方面,凭借对消费者需求的充分感知,自主品牌车企产品定位更为精准,并通过差异化、多元化的产品矩阵,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产品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此外,受国内消费者新体验接纳度高、产品智能化转型和开发重心由硬件转向软件等因素影响,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迭代速度显著快于外资车企,产品力和产品体验的领先优势有望持续扩大。


图片


      自主品牌加速出海,带动关键零部件企业海外布局。


图片


      过去,整车与零部件深度绑定,壁垒深厚,中国企业破局难度大。零部件往往围绕着车企发展,传统汽车行业的零部件巨头均通过配套传统整车巨头崛起并形成深度绑定。


      现在,国产供应链率先布局电动、智能领域,成本及市场优势推动企业在新兴领域快速崛起。国内汽车产品快速向电动智能转型,叠加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开始在新兴领域孕育出实力雄厚的零部件龙头,中国已经实现部分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可控。


      同时,成本优势及供应安全共同推动国产替代进程,叠加产业链协同出海,加速了中国零部件企业的崛起。


      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代表,特斯拉在生产、管理和商业模式上,进行了多项技术革新和管理优化,系统地推动降本增收。生产端应用一体化压铸、磷酸铁锂等新技术,在芯片和汽车电子等领域采用ODM模式与供应链深度协同,叠加本土化以及较少车型的快速上量,共同驱动生产端降本。同时采用直销模式,精简了人力、库存、展厅等销售成本。此外,还通过软件收费等商业模式创新扩充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盈利空间。


      未来,随着技术革新、消费者对产品的精准需求,前端研发和产品定义将成为车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重要性持续提升;同时,共享、软件付费、Robotaxi等新模式,也将延展汽车产业后端的价值链。


图片


      随着汽车技术发展,汽车产品属性逐渐向“消费品”转变,汽车的性质从驾驶工具转变为人类生活的第三空间,软件成为汽车重新定义的重要构成部分,数据也将成为客户体验的重要因素。在这个发展趋势下,在产品运营、客户运营、数据运营、能源运营方面的能力是车企区隔自身竞争水平的重要能力,也是决定未来车企生存能力的胜负手。


02
 能源生态




核心观点:

  • 挖掘电池资产全生命周期价值,构建以电池资产为核心的能源生态网络,将成为车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 动力电池将通过安全、高效的梯次利用技术及解决方案,在电化学储能中发挥潜在价值。电动车的补能网络将成为下一代智能电网的有机组成部分。


图片


      双碳背景下,除了发电侧的持续清洁化之外,能源的消费终端也在加速电气化。电力在最终能源消费中占比将从目前20%+增长至2060年60%左右,电动车将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清洁能源的推进以及智能电网、电动车补能设施建设,汽车和能源的结合将会愈发紧密:动力电池将通过安全、高效的梯次利用技术及解决方案,在电化学储能中发挥潜在价值;电动车的补能网络将成为下一代智能电网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挖掘电池资产全生命周期价值,构建以电池资产为核心的能源生态网络,将成为车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在电池循环利用方面,车企可通过布局电池生产、电池回收、梯次利用以及再生利用等产业链环节,充分挖掘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使用价值。在补能网络建设方面,车企可以通过光、储、充(换)、V2G等一体化场站技术,将综合能源站打造成未来智慧城市中重要的分布式能源聚点,深度参与能源网络的运营及价值创造。


图片


投资洞察 ►►►


      围绕能源服务价值链条,重点在能源循环利用、能源服务领域进行投资布局。


      随着碳中和政策的推进,新能源汽车与泛能源板块的投资边界将高度融合。高比例清洁能源需要与储能、智能电能管理结合,才能支撑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和高效的运行。因此,我们认为围绕能源服务价值链,在能源循环利用、能源服务领域将有一定投资机会。


03
 新能源电池




核心观点:

  • 2023年起动力电池市场竞争开始激烈,海外市场、融资能力、上下游延伸及成本控制,将成为电池企业中短期穿越周期的关键。

  • 应聚焦具有技术领先性、资源垄断型和竞争格局良好的投资机会。


图片


      经过几轮行业周期的洗礼,锂电行业的竞争格局不断集中,CR5 从2016年的 58%提升至2022年的 76%,头部厂商的影响力不断加强。同时,国内锂电产业链快速完善,设备、材料及制造环节迅速实现国产化,核心主材技术路线不断沉淀,专业化的人才团队得以培育。

      与此同时,国内头部新能源车企年销量突破20万,达到布局电池厂的规模门槛。我们认为,未来锂动力电池产业的参与者主要分类三类:车企自建电池厂,关键在于产品定位与规模效应;头部电池厂,将在产品力与成本控制中寻求平衡;后起之秀的电池厂,通过绑定优质车企提升市占率。



图片

      2023年起,动力电池企业面临的竞争将变得激烈。一方面,下游需求放缓,产能过剩似乎比预期的更早更快。另一方面,新能源车企淘汰赛已经上演,电池厂可能直面生存考验。

      
在价格战以及产能利用率下滑态势下,海外市场拓展、融资能力、上下游延伸及控本,成为动力电池企业中短期穿越周期的关键。

      能量密度、安全、成本,似乎构成了锂电领域的不可能三角。

      在政策和市场的催化作用下,国内市场从重性能转向重成本,这可能导致磷酸(锰)铁锂市占率进一步提高,而硅基负极成为提升性能的新方向。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永远的话题,其提升有赖于材料端和pack端的持续优化。

图片

      
虽然碳酸锂价格下探对钠电的成本优势带来挑战,但考虑到国内锂电产业链上游弱、下游强的特点,加上近年来国际变化,钠电仍然具有重要的战略属性。

      氢燃料电池性能优异,有望成为清洁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然而,因为成本和产业链配套难度的压力,其产业化进程比预期慢
。从中期看,光电制氢综合转化效率已超经济平衡点,可能成为长周期和大规模储能的解决方案。

      固态电池目前存在两种路线,分别是基于聚合物/氧化物体系的半固体电池,以及基于硫化物体系的全固态电池。

      固态电池暂时缺乏成本优势,但随着电解质材料规模化生产、固固界面处理工艺提升、模组改进等,预计2027年以后可实现规模化应用。

图片


投资洞察 ►►►


      聚焦技术先进性、资源垄断性、竞争格局良性。


      新能源产业周期持续向上,但由于库存周期,中短期调整不可避免。我们的投资策略也相应调整。国内自给率低的上游资源端仍是投资重点,同时电池回收也将形成一定投资机会。整体而言,应聚焦于技术先进性、资源垄断性、竞争格局良性的投资标的。


04
 车规级半导体




核心观点:

  • 汽车半导体将成为带动未来十年半导体行业增长的重要动力,竞争格局面临重构智能化方面,高性能计算芯片与集中化架构的有效结合,是汽车进一步智能化发展的基础。电动化方面,功率半导体作为汽车电动化的核心载体,持续向耐高压、大电流方向发展。

  • 芯片的国产替代仅仅是起步,芯片企业和下游头部客户共同定义产品、推动创新才能构筑长久发展的护城河。


图片


      车规半导体的市场规模目前在半导体产业规模中占比不足10%,而该比例预计在2030年增长至近20%。汽车芯片的增速将远高于计算机芯片、通讯芯片等其他领域的增速,成为未来几年内半导体产业增长的强劲动力。

      纵观半导体产业的竞争格局,目前以英飞凌、恩智浦、瑞萨、意法为代表的海外巨头企业为主。随着产业革新,竞争格局也将发生变化:首先,英伟达等非传统汽车芯片厂商的产品在汽车上应用显著提升,其次,中国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的先发优势,给国内半导体行业提供了成长动力。


      随着智能化配置的不断增加,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复杂度不断提升,过去的分布式架构难以适应快速迭代的需求,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式向集中式逐渐进化。控制范围更广、算力更强的域控制器逐渐取代原有离散的电子控制单元,其中越来越多的电子器件会进一步向集成化方向发展,比如我们常见的SOC形式。同时,随着域控制器向复杂化演进,末端执行器同步向简约化演进。

      集中化的整车架构需要高性能计算芯片作为其核心单元,而高性能的计算芯片可以兼容更多的传感器,进一步推动气车的智能化的发展。高性能计算芯片与集中化架构的有效结合,已成为汽车实现进一步智能化、软硬件解耦、软件定义汽车的基础。


图片

      
SiC市场具有两个核心特点,一是高增长之下,下游应用客户及产品形态相对集中:新能源汽车EV主逆变器需求将作为市场规模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SiC市场未来几年增速预计高达34%。二是纵观国际主要SiC厂商,均在积极面向全产业链布局:掌握上游材料是成本控制的关键;定义下游模组是对接客户应用和产品的重要入口,而国内SiC企业目前多在产业链上单点突破。

      因为,我们认为,
国内面向全产业链布局的SiC企业,将在以后的竞争中更加具备竞争优势。同时,国际市场上美国、欧洲和日本企业暂时领先,然而大量的新能源应用市场将在中国,通过与下游新能源车企的紧密合作,我国有望出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SiC企业。

图片

      扎根国内的优秀半导体团队通过与车企等芯片应用方深度绑定、长期合作,将推动需求方和方案解决方螺旋式成长,最终将在中国成长出能够参与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半导体行业标准定义的全球领先半导体公司。


投资洞察 ►►►


      关注高端芯片,发掘全能选手,补齐上游短板。


      计算与控制类芯片布局头部企业和孵化初创团队并举,引导其参与车企自主量产方案开发;功率半导体侧重头部大公司;模拟类芯片重点关注以太网芯片领域,选择模数混合能力强、有自主IP、大厂背景、商业化落地较快且估值合理的团队。


05
 智能座舱




核心观点:

  • 智能座舱成影响中国消费者购车的关键决策因素。

  • 多模交互、虚实结合、人工智能是未来创新方向。


图片


      消费者对智能驾舱的付费意愿,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中控大屏、液晶仪表等硬件配置上,持续迭代升级的人机交互方式,在准确接受自动驾驶系统向驾驶者发出的指令后,以更协调、更符合驾驶者习惯的方式进行主动交互,实现无缝对接的人车共驾体验。如此不仅仅带动了消费者对智能驾舱的需求,也间接提升了对辅助驾驶系统的需求。



       随着使用场景的丰富化和生活化,消费者已经将汽车重新定义为移动的“第三空间”;驾乘者注重在私人空间的体验感,包括智能化、娱乐性、舒适感、高端品质等。围绕提升消费者四觉感知的硬软件供应商和多模交互方式集成商,配合整车厂打造差异化的座舱体验,形成产品核心竞争力,成为汽车产业投资布局的重点。


      座舱电子化趋势明显,各种智能硬件的组合加上OTA升级功能,让座舱的娱乐性越来越明显。整车厂将逐步建设起座舱方案集成的能力,打造符合自己品牌价值的使用场景,同时也会持续保持与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的共融、合作,保持迭代技术的领先性。


图片

       自主品牌在智能驾舱硬件设备和交互算法方面的迭代能力全球领先,已经成为至少现阶段的全球行业标杆。但是随着Chat Gpt这类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出,我国在形成独立感知层的底层技术储备上,与国际顶级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如何补齐底层基础技术短板,是中国智能驾舱持续保持全球领先的关键,也是值得长期投资布局的领域。

图片


投资洞察 ►►►


      围绕四维感知,关注人机交互,补齐底层技术。


      智能驾舱领域正从被动感知转向主动感知,其产品力提升已被消费者认同、市场空间持续增长,我们认为这是现阶段产业链非常具投资价值的领域之一。同时,也需要看到国内产业链存在远期短板,需要在驾舱独立感知层等底层基础技术进行长期投资布局。


06
 自动驾驶




核心观点:

  • 数据+成本是高级辅助驾驶的决胜关键。

  • L4级自动驾驶有望在矿山/园区运输、路面清扫、高速路等应用场景率先渗透。



图片

      现阶段,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功能的需求逐步建立,82%的消费者最关注可减轻驾驶疲劳等朴素场景,技术层面具备良好落地可行性。自动驾驶硬件系统成本持续降低,为量产创造商业可行性。供需共振之下,高级辅助驾驶步入前装量产阶段。

图片

      未来,自动驾驶技术充分发展,功能将趋于同质化,带动竞争格局变化与行业集中度提升,因此,在研发迭代阶段,依托优质的量产与工程化落地能力实现大规模量产,使更多车辆成为数据终端,跑通数据闭环,积累数据优势,从而实现算法与功能领先,是抢占市场赢得“卡位赛”的关键。2022年,91.7%的新能源车销量贡献自30万以下车型,足够低的系统成本成为高级辅助驾驶渗透率持续提升的前提;系统供应商通过简化硬件配置达成快速降本,对软件算法能力、系统设计能力要求进一步提升。

      L4自动驾驶的本质是生产资料,技术上通过实现“无人化”从而优化成本,是L4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前提。低速/封闭/固定线路场景的功能复杂度与场景开放度较低,在技术上更易实现;具有长时间连续作业需求的场景可有效摊薄技术投入,使成本优化更有机会达成;因此具备前述特质的矿山/园区运输、路面清扫、高速路等应用场景有望率先开启渗透。


投资洞察 ►►►


      重点关注传感器、执行器等核心硬件及应用层软件。

      对于自动驾驶来说,传感器是“眼睛”、执行器是“双腿”、应用层算法是“灵魂”,随着高级辅助驾驶步入量产,在这三大领域具备成本优势和量产经验的企业将有较大投资价值。


07
 共享化




核心观点:

  • 数据与运营是ROBOTAXI商业化落地的“胜负手”。

  • ROBOTAXI商业化需要出行平台、车企与自动驾驶技术公司的共同参与。



图片

      网约车已成为汽车共享化最成熟的实践形式之一,2022年全国用户规模超4亿,客运量比重持续提升。经多年发展,网约车行业的竞争格局逐步明晰,滴滴作为中国最大的共享出行平台,商业壁垒与平台生态优势得到充分验证。

      降低网约车出行成本是ROBOTAXI的底层商业价值体现,迈过成本门槛后渗透率有望大幅提升,在远期改变共享出行业态。前装大规模量产并免除安全员,从而降低购车成本与人工成本,是ROBOTAXI商业化的必要路径。


      数据闭环与运营能力是ROBOTAXI商业化落地的“胜负手”。数据是贯穿ROBOTAXI功能研发与商业化运营全流程的重要资产,对优化自动驾驶与派单算法,提升用户体验至关重要。ROBOTAXI本质是面向C端的创新共享出行服务,运营能力是其跑通商业闭环的必要条件,需要出行平台、车企与自动驾驶技术公司的共同参与。

图片


      头部出行平台在ROBOTAXI用户获取-转化-留存的链条上,具有先发优势与商业壁垒,仍将是ROBOTAXI时代的核心玩家。混合派单模式或是ROBOTAXI运营落地的最佳手段:ROBOTAXI作为车型选项无缝接入出行平台,能够精准触达出行人群,将有效降低获客成本;基于用户行程与外部环境自动匹配接驾车辆,有利于降低使用门槛,在最大化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升运营效率与用户体验,并率先实现固定线路/划定区域内的常态化运营。


图片


投资洞察 ►►►


      重点关注成本与技术领先的产业链上游硬件/系统供应商,以及具备深厚商业壁垒的出行服务提供商。

      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成本降至人工成本之下是ROBOTAXI商业化实现的前提,具备成本与技术优势的硬件/系统供应商有望率先抢占市场份额。同时出行平台是ROBOTAXI商业化运营载体,是实现ROBOTAXI商业闭环的重要环节,拥有深厚商业壁垒的头部出行平台将具先发优势。


08
 重构



图片


      包括智能制造、数字座舱、自动驾驶在内的数字革命,新能源汽车、分布式能源结构、循环经济等能源革命和供应关系变革、共享出行、软件付费等商业模式变革,正共同推动着汽车产业重构。


  • 地址: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汇通二街2号3408
  • 电话:02083151192
  • 邮箱:win@gac-capital.com
  • 官方微信号:gac-capital
  • 官方微信: